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艺评 | 戏剧创作“盐城现象”

2025年3月19日至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戏剧剧本质量提升座谈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本次座谈活动组织了全国各地30余位剧作家、戏剧导演、文艺院团负责人、高校戏剧文学专业教师、院线经营者以及研究人员代表,围绕当前戏剧剧本创作及编剧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艺术头条摘选专家学者的部分发言,邀读者共襄共议。

徐新华

江苏省盐城市文广旅局一级编剧

盐城市素有“现代戏之乡”“小戏之乡”之称,产生过《奇婚记》《鸡毛蒜皮》《太阳花》《十品村官》《小镇》等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在历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华奖、省紫金文化艺术节、省戏剧文学评比等重大活动的榜单上,盐城作者的作品均占有显著比例,并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一支活跃在江苏乃至全国的戏剧创作队伍,以令人信服的成就、无可争议的实力、持续发展的后劲,使盐城戏剧创作一直在江苏保持领先优势,并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被称为戏剧创作“盐城现象”。

一、“盐城现象”的产生,得益于体制的保证

盐城市委、市政府对艺术生产和戏剧创作高度重视。盐城不仅拥有市文广旅局的剧目工作室,且下辖九个县(市区)全部设有隶属于当地文化部门的剧目工作室。除城区外,其他八个县(市区)剧目工作室都有专门编制,这为我们保持一支稳定的戏剧创作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盐城现象”的产生,得益于机制的完善

(一)盐城市新剧本评审机制

盐城市新剧本评奖是针对本市作者每年新创作剧本专门设立的专业奖项,从1985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迄今为止已举办40届,从未间断(去年开始名称改为“新剧本评审”)。每年均有三四十部大、小戏剧本产生。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每年春天市文广旅局会召开全市戏剧创作题材规划会,将所有作者的题材报上来进行统一规划论证。到夏秋季举办一年一度的新剧本通稿会,事先由市剧目工作室组织专家把几十个剧本拿回去备课,会上专家再与所有作者面对面,对新创剧本初稿逐一点评。点评不是简单地指出剧本的优点和不足,在为剧本把脉的同时还要开药方,对每一个剧本都要提出修改意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者回去以后将剧本进行加工、修改、打磨,再参加一年一度的新剧本评奖,这时作者的剧本都已经有了质的提升。在新剧本评奖活动中产生的优秀剧本,将向全市的剧院团推荐,在满足本市剧团上演的前提下,再积极向外省市输送。

2024年,盐城市还举办了剧本推介会,邀请了省内17个院团负责人参加,推介了本市13个剧作者比较成熟的大戏作品。今后这项活动将常态化并扩大范围,邀请外省剧院团参加。

(二)盐城市新剧目调演

盐城市每两年举办一次新剧目调演,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盐城市每个专业剧团都有新排演的大戏或者一台小戏参加,因此不愁剧本来源。这一活动不仅使所有剧团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同时也给戏剧作者提供了剧本上演的机会和学习交流的平台。

(三)盐城市业余文艺创作征稿比赛

盐城市每年针对业余文艺创作,举办“金菊杯”小戏、小品、曲艺作品征稿比赛,迄今为止已举办32届,每届都有一百多部小戏、小品、曲艺作品参赛,涌现出许多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且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一活动既能丰富群众文艺生活,又能发掘创作人才,一旦发现好苗子,就吸纳到本市专业创作队伍中,本市许多作者即从此起步。

(四)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市政府文艺奖

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从1996年开始设立,正常评比,从未间断;盐城市政府文艺奖从2005年开始设立,每年一届,从未间断(去年暂停)。这两个奖项的评比,是在本市已获奖、发表、上演的剧本或剧目中,对作者或剧团进行再奖励,以此激励创作。

(五)江苏省淮剧节

江苏省淮剧节是江苏省目前保留的唯一剧种节,迄今为止已举办九届,其中八届在盐城,由江苏省文旅厅和盐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淮剧节的举办对淮剧剧种的传承发展意义不言而喻。历届淮剧节的大部分参赛剧目为盐城作者创作。

完善的体制让作者有保障,科学的机制让作者有奔头。因此,盐城市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二三十人的专业戏剧创作队伍,并形成老、中、青梯队。目前,市剧目工作室及下面所有县(市区)剧目室,全部引进了90后大学生。

(一)盐城作者的投入与激情

盐城的戏剧创作者由最初的工作责任心和个人兴趣爱好开始,而后渐渐养成对事业的挚爱,养成创作习惯,形成生命状态。这个创作群体有如一个气场,接近它,随时都能感受到想看戏、想谈戏、想学习、想交流的创作氛围。

我本人和剧作家陈明、杨蓉、袁连成,青年剧作家丁小栋、曾汉才、仲春梅、袁晓亚、赵春节、朱晓娟,市剧目工作室90后编剧高新、周至、秦朗、朱玥等,都是如此。只要发现全国哪里有好戏,发现有价值的题材,或者生活中有意思的现象,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随时打电话、约见面,不拘形式地互相交流探讨。

(二)盐城作者的互助精神

作者与作者之间,不管是谁的剧本,只要有好点子好办法,大家都无私地奉献出来。长期形成的良性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戏剧创作环境和健康的戏剧创作生态。所谓的“文人相轻”,在盐城戏剧作者中根本不存在,这个队伍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像家人,彼此付出真情,付出真心,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就如之前提到的一年一度的新剧本通稿会,几个指导老师每次都要提前一个多月看几十个剧本,然后集中几天时间跟作者谈剧本,而且这项辅导工作没有劳务报酬。对于这种近乎“傻子”一样的行为,许多人不理解,不知道图什么,我想,除了使命、责任,更有感情——对作者的感情,对戏剧的感情!这是盐城戏剧创作界的传统,我的前任孙茂廷主任、现任剧目室主任杨蓉,包括老一辈剧作家,都是这么做的。

(三)盐城政府和作者的共同积累

说到底,抓剧本质量,抓人才培养,抓队伍建设,不能流于口头,也不能一阵风,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要有人踏踏实实去做,而且持之以恒。为什么会有戏剧创作“盐城现象”?因为,关于戏剧创作,无论盐城市委、市政府,还是文化主管部门,还是戏剧创作者们,上上下下,大家都在共同做着一件事:积累。每一任领导,几代戏剧人,都在竭尽所能,不图政绩功利,不计个人得失,为这项事业添砖加瓦,共同创造着盐城戏剧的历史。

正能量、权威性、兴趣点、新语言

上一篇艺评 | 中国戏剧创作的突围之路在何方?

标签: 创作 戏剧 盐城 盐城市 戏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