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KTV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很多人都在说消费降级并不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儿,也就是老百姓没钱不消费什么的,还说有钱就多花点,没钱就省着点。

其实这件事儿富裕的人并没什么感觉,不少人一天的消费抵得上我们一整年的收入,消费降级这件事如我们普通大众感受是非常的明显。

比如说餐饮以及其他行业,不管是疫情前还是疫情后,还是当下的消费降级经济下滑的时代,最大的成本支出除了囤货装修外便是房租,而房租的跌涨起落决定权在房东手里。

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对大部分房东的收入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最难的就是租客。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实体餐饮难做!四五线城市的饭店,客单价超过15元,已经没人吃了?的文章,网络上网友们的反应很强烈,原因有三:

其一、当下的餐饮行业的确难做,打工人一顿午餐能够接受的支出不会超过15元(三四线城市的打工人);

其二、互联网外卖平台的诞生,让餐饮行业受到打击,网络平台提成高、房租贵加上客单价下降,时间久了生意也就黄了。

其三、年轻人开始重视健康问题,在食品安全、重盐重油等饮食上,开始有了新的想法。

结合这三点,餐饮行业的确难做。当然,难做的行业不止餐饮,还有KTV。

KTV诞生于日本,自1988年广州第一家卡拉OK开业到现在已经有37年的时间,这个行业在这37年的时间里遍地开花,即便是小县城也会有KTV一条街。

直到2020年后的后疫情时代,KTV行业几乎是一夜走入寒冬。

这里有一项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全国文化娱乐服务企业收入较2019年锐减468亿元,跌幅达30%。大量门店倒闭,行业门店数从巅峰期的12万家跌至2024年的不足5万家。

相信很多KTV从业者感触最深,在这个行业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了!

但疫情只是这个行业的导火索,导致行业走向寒冬的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科技的发展倒逼行业转型升级。

喜欢去KTV无外乎两类人,一种是爱玩喜欢酒池肉林,三五好友酒足饭饱后,唱唱歌玩一玩,精神和肉体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一类人不在乎KTV的音响音质如何,只在乎这里的服务是否周到。他们去KTV是一种习惯。

第二类人便是喜欢唱歌的人,因为喜欢和爱好,在KTV发泄一些情绪,没有好友没有聚餐的时候也会一个人独自唱歌,如果过于昂贵他们是不会选择。这类人只为唱歌而来。

于是当电影院、商场内出现了如一排排独自唱歌房间的时候;再加上各种智能家居高性价比的设备,将家庭客厅打造成为一处KTV歌房,此时这一类人便有不去KTV的理由。

另外,第一类人也存在不去KTV的理由。

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多KTV的从业女孩突然发现,忍着恶心去讨好一个人不如一场直播效率高的时候,以颜值论能力的直播领域就成了她们发展事业的归处。

KTV行业的服务在下降,音响设备更新迭代成本高昂,在这个背景下,这个行业只能走下坡路。

当然,还不能完全说这个行业要退出历史舞台,此时的老年人意外的支撑起这个行业,而且他们也成了这个行业的高频消费主力。一群拿着退休金,拥有大量时间的他们,KTV的娱乐方式的确能够消磨他们的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卫生的问题。

当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卫生健康的问题时,KTV似乎成了一处潜在“危险”地域。

KTV包厢的密闭性、人员密集性和共用设备的特性,比如麦克风上面的污浊物,成为呼吸道疾病和接触传播疾病的温床。而且有研究显示,密闭环境下飞沫传播效率可提升3倍以上。某地疾控中心甚至将KTV列为“疫情防控重点场所”。

因此,消费者对KTV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场所的通风、音响的设备、服务的质量等等,这一套下来那些“小门小户”KTV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窄。

看到这里,有朋友一定会问了:未来KTV这个行业会不会消失?

就目前来看,答案是不会。但有一句工业领域的话非常适合这个行业:不转型就死,转型不一定活。

国内KTV行业正在面临转型的关键节点,KTV不会死,但它必须“换一种活法” 。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KTV行业同样经历过寒冬,而如今日本KTV行业的转型策略便是复合型的服务。如利用 KTV 打分机制,在电视节目中开展优秀演唱者间的比赛,增设儿童游乐区,加大曲库中人气歌手、动漫歌曲曲目的更新速度等。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传统唱歌功能,进一步提高房间使用率,推出具有 MV 选择功能的新机型,打造不同场景下的音视分离体验。

或许正如某品牌负责人说的一样:“KTV的未来不在麦克风里,而在想象力中。”

标签: 舞台 ktv 历史 动漫歌曲 餐饮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