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歌剧话剧

信笺上的风花雪月:青年诗人在地文化音乐诗会举行

4月16日下午,2025美好生活诗歌季——“信笺上的风花雪月”青年诗人在地文化音乐诗会在喜洲镇苍逸图书馆举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客,鼓瑟鼓琴”活动以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为开头,在阿坚老师音乐声中启动。

1938年,苍逸图书馆前身由喜洲商帮代表人物严子珍捐资兴建,竣工于1939年。严子珍是商号“永昌祥”的创始人,他通过贸易积累财富后投身教育,认为文化传承是“筑起千年不朽精神家园”的关键。2020年,该建筑由政府及企业启动修缮,2021年7月以“书店+”模式重新开放。如今,该图书馆可以说是白族“诗书传家”精神的延续,也是当代人体验慢生活、探索历史文脉的线下空间。活动中,各嘉宾分享了自己写的关于大理的诗歌。

现场气氛活跃,不少来到现场的志愿者踊跃加入诗歌朗诵分享。6年前来到大理旅居的孟女士也分享了自己喜欢的诗,她说,“大理是有神奇魅力的”。阿坚也是一位来到大理旅居的艺术从业者,他不断走进大理的山林、湖泊,采音、创作音乐,将自己对这里的理解、对自然的了解融入创作。

诗人们说

吉狄马加

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

“大理无论是人文山水还是人文遗产,都是绝佳,为诗歌创作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今年大理诗歌季更加接地气,让诗歌深入民间,走到校园、图书馆、社区、企业,走进千家万户,将阅读的种子播撒至各个角落,持续发挥全民阅读对公众生活建设的推动作用。今年诗歌季活动邀请很多青年诗人,尤其是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90后’诗人,希望在他们带动作用下,大家在大理能够写出一批代表时代的作品。诗歌是人类语言的最高表达,融入了个人经验和社会实践,希望未来大理诗歌季越办越好,塑造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品牌。”

沙景昌

一级演员

“我是松花江边长大的孩子,见到大理就感觉特别亲切。第一次来这里,感觉大理是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能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沙景昌说,“希望诗人们多多关注大理,走进大理的街道去感受。”

李佳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主持人

“这是我第一次有这样的心情,在洱海边读诗,我第一次以这样的角度深刻理解大理的‘风花雪月’四个字,读懂大理。我想,来到大理,我们可以认识另外一个自己,那个自己其实一直存在,但只有当你面对苍山洱海的时候,它才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我们用诗歌把我们的所思所想表达,这时候,我也可以说出那句——我是大理人!”

童七

青年诗人、扬州大学博士研究生

“在和他人的碰撞交流中,我获得了一种陌生的情感,从他们的写作中,我获得了不同的观看世界的方式,我把它记录下来,我觉得这就是诗歌。”

乡愁,是苍山积雪融成的一滴泪,落在徐霞客的笔尖,化作“风花雪月”四卷长诗。乡愁,是海菜花在浪尖写下的一句情话,是白族扎染中永不褪色的白与蓝。

谁也说不清在大理

究竟有多少种抒发乡愁的诗意

“风花雪月伴大理,人间天上无此绝。”

诗歌不仅是文字的艺术

更是土地与心灵的对话

一起写诗吧!在大理!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马雯 秦蒙琳

责编:李兴文

审核:谢祥睿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标签: 青年 诗人 青年诗人 信笺 沙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