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源于多种疾病或病症,其中脊柱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为主要诱因。这些疾病在综合医院的骨伤科中较为常见,且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
这些疾病易导致持续的慢性疼痛,治愈难度较大。疼痛不仅限制患者的运动功能,还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
此外,慢性疼痛和运动功能受限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如引发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症状,进而影响其情绪状态和社交活动。
因此,探索更为有效的骨科慢性疼痛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骨科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因长时间卧床休养及活动范围受限,其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疼痛感受上。
这种高度的注意力集中不仅可能加剧患者的疼痛感知,更可能诱发诸如焦虑、抑郁、急躁等负面情绪。
若疼痛控制未能达到预期的疗效,将可能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从而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延长疾病的康复周期。
因此,骨科患者的疼痛管理举足轻重,务必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减轻疼痛,进而推动患者全面康复。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慢性疼痛是最常见的疼痛类型,其发病率显著,康复过程中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且众多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当疼痛呈持续状态时,患者在生理层面经受不适的同时,心理健康亦遭受显著影响。
慢性疼痛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一系列自主神经症状,如精神不集中、情绪紧张、睡眠困扰、焦虑不安、抑郁情绪、精神空虚以及食欲下降等。
这些症状均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随着这些症状的出现,患者的疼痛感知会愈演愈烈,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使得临床诊疗的复杂性大幅提升。
研究认为,在临床中可以通过聆听背景音乐的干预方法来减轻骨科患者的焦虑、抑郁和急躁情绪,使其身心放松,增加舒适感。
同时,能振奋其精神,强化个体意志力,提高患者应激能力,从而缓解疼痛,促进早日康复。
背景音乐作为一种非药理学的、非侵入性的干预措施,其成本经济、使用起来安全方便,因此它可以很便捷地被应用于医疗环境之中。
将背景音乐与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其他非药物性干预手段相结合开展联合干预,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例如,研究可以探索背景音乐与心理疏导技术的结合,以进一步促进疼痛缓解和心理健康。
进一步研究背景音乐对疼痛缓解的具体生理和心理机制,探究其对疼痛感知、注意力、情绪等方面的影响。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背景音乐对疼痛管理的作用,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研究中所纳入的骨科患者只是患有疼痛症状的一部分人群。鉴于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能产生显著的积极效应,背景音乐还可以被应用于更广泛的环境和人群之中。
除了在手术室、住院病房中使用背景音乐等传统的方式,针对大厅内排队候诊、取药或是房间外等待进行治疗或手术的患者使用背景音乐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整个医院的就医环境。
此外,除了在护理或医疗过程中使用背景音乐,对于陪同就医的家属或是医院的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效应也不言而喻,值得在医疗环境当中大量推广。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除了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外,还有许多非药物干预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其中,音乐干预作为一种独特的辅助治疗方法,已经在医疗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过往的研究已经充分验证了音乐干预在降低患者疼痛、焦虑水平,改善患者不良生理指标方面的有效性。
因此,医护人员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音乐干预的方式,帮助病人安抚情绪,促进其恢复健康。在实际应用中,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音乐类型和干预方式。
同时,医护人员还应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感受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和优化音乐干预方案。
当前,我国在音乐治疗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专业研究数量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亦显得较为单一,且其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许多临床研究是由未受过正规音乐治疗培训的人员进行,因此在音乐治疗的流程和研究标准化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
特别是在音乐类型选择、播放方式、音量控制以及持续时间等方面,均缺乏大规模样本研究的支撑,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
为此,我们迫切需要音乐治疗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能够运用更多元化的音乐干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严谨、高质量的实验研究,积累更多有效的实验数据,以推动音乐干预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只有这样,音乐治疗才能在综合医院中发挥更大的实际作用。
在音乐类型的选择上,研究采用先前的研究已证实的有积极作用的西方古典音乐类型,而对于更广阔的音乐风格体裁的选择,还需要大量的研究证实。
特别是针对中国的患者,中国传统音乐对于人们的作用也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目前,有大量的“五行音乐”结合中医的治疗方式颇为盛行,笔者后续的研究会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积极作用进行探索。
同时,我们也鼓励患者在不同的治疗方式之间做出选择,鼓励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类型与音乐干预方案,这将有利于患者在院期间的体验与康复。
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我们也建议医护人员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医院使用音乐进行自我减压。医护人员在医院环境待的时间更长,同时也需要更多地集中精力和注意力进行工作。
因此,如果医护人员能够合理地使用音乐进行自我调节,这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身心健康,对于医疗工作也有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考虑到每个人对音乐的偏好和反应可能存在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不同音乐类型、音乐风格和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背景音乐干预策略。
此外,研究还可以探索背景音乐干预的最佳时机和持续时间,以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
实验的结果表明:在背景音乐干预一周后,SF-MPQ总评分部分,试验组组比对照组的疼痛分值平均降低10.97%,其自身对照差异显著(p
在生理指标部分,干预组比对照组的收缩压明显降低7.00%,其自身对照差异显著(p
干预组比对照组的舒张压降低无明显差异,但干预组自身对照差异显著(p=0.012),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
在主观评价部分,90%的干预组患者表示,背景音乐有效缓解了其睡眠问题,以及所有干预组患者都表示在住院期间接受背景音乐的干预体验很好,满意度提升。
此外,在生理指标方面,干预组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均有改善。其中,在干预第七天对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有明显改善。呼吸和心率指标有降低但由于差值过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背景音乐可以降低骨科患者疼痛水平、调节血压等生理指标,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促进康复,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音乐治疗干预对不同类型的疼痛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取决于疼痛的原因、性质和个体差异等因素。
除了实验所研究的慢性疼痛以外,对于急性疼痛、术后疼痛、全身性疼痛综合征等都会产生良好的作用。急性疼痛通常是由创伤、手术或疾病引起的短期疼痛。
音乐治疗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提供情感支持和放松身体等方式,减轻急性疼痛的感知。此外,音乐能够促使身体放松、舒缓,有助于缓解紧张与焦虑情绪,进而改善整体的疼痛体验。
有些患者在手术后也可能出现剧烈的疼痛,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康复。也有研究发现,术后聆听舒缓和放松的音乐可以减轻疼痛感知和需求镇痛药物的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全身性疼痛综合征涵盖纤维肌痛、慢性疼痛综合征等类型,其典型特征为身体多处疼痛且伴有敏感症状。
音乐治疗干预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放松身体和情感调节等方式,减轻全身性疼痛的感知,并改善与之相关的负面情绪和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和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音乐治疗中,个体化的选择和定制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音乐治疗通常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结合其他医疗和康复措施,以实现最佳效果。创建积极的声音景观和声环境是全世界医疗卫生保健共同关注的问题。
鉴于背景音乐对人类心理及社会层面的积极影响,如果我们能够改善医疗系统中的声音景观、提高医院的环境质量,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入这一领域,以探索背景音乐在医疗环境中实际应用的更多可能性。